第391章 复合材料应用(2/2)
电话那头的总师听了这个数字后,不禁感慨万分:“15年啊……那时候我估计整个身子都埋土里了……”然而,他又爽朗地笑了起来,“但我会坚持活到那个时候,希望你到时候能让老头子我死后不留遗憾!”
那一刻,陈夏收起了往日的不正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直到电话挂断,他都没有从那种复杂的情绪中走出来。直到助理小童进来提醒,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办公室里呆坐了一整天。
他晃了晃脑袋,重新拿起电话。从这一刻起,一项被厂子内部称为“无憾”的大推力发动机研制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
当然,推进“无憾”计划并非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实现。陈夏的附属厂终究是个企业,而非慈善机构,无法无偿提供资源。如果陈夏一时冲动,盲目带领附属厂开始一场毫无目标的豪赌,恐怕不用15年,短短两年内,附属厂那点积蓄就会被消耗殆尽。
更何况,航空发动机领域是个需要慢工细活的领域。没有足够的经验、技术和水平,仅凭理想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个世界是现实的,用爱发电或许能感动一些人,但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因此,赚钱和积累经验成为了陈夏面临的两大难题。
屈菁菁曾不解地问:“老大,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把精力放在对付美国上?即使和华夏是暂时合作,我们随时可以翻脸。”
陈夏耐心地解释:“你不懂,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搞科研和赚钱。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即使我们在军事上暂时超越美国,也难以持久。”
屈菁菁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大。”
赚钱自然是陈夏附属厂一直以来的追求,对利润的执着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发动起来,凭借手中的多项技术创新,附属厂总能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经验的积累却是个难题,尤其是在纯航空领域的应用上。美国之所以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领先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庞大的经验积累。相比之下,陈夏的附属厂在这方面与欧美巨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为了提升航空发动机测试水平,陈夏的附属厂不惜重金从欧洲引进了一整套大型航空发动机测试监控设备,其中包括一套用于飞鸟撞击试验的空气炮。然而,在WD-60ML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飞鸟撞击试验中,却屡屡遭遇挫折。连续多次试验,发动机的一级风扇都被空气炮射出的高速禽类打得粉碎,导致风扇叶片被吸入发动机内部,造成严重损坏甚至整机报废。
这使得原本计划去年年初就投入使用的WD-60ML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交付进度大大延迟,运-17不得不采用俄制D-30KP型涡扇发动机才勉强获得准生证。当时,陈夏的附属厂上下都倍感头疼,翻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各种试验,甚至研发出了第四代Z字结构的风扇叶片,但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空气炮射出的禽类就像五六十倍的元气弹一样,将附属厂精心设计的风扇叶片打得千疮百孔,如同纸糊一般。最后,实在无奈之下,只能向欧洲的同行求教。幸运的是,欧洲人非常热心,派来了专家组。经过一番检查,专家组只给了一句简单的建议:“把冰冻的鸡、鸭、鹅解冻就行了。”
就是这句话,让陈夏的附属厂付出了六台价值数千万的航空发动机和600万美元的咨询费。这段往事如今说起来像是个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陈夏的附属厂已经迈进了先进航发的门槛,但离真正登堂入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陈夏的附属厂在发展过程中也是跌跌撞撞,但大多数时候,交了一笔“学费”后就能顺利过关。然而,在应用阶段,附属厂却遇到了难题。除了运-17外,没有第二款机型能够适配WD-60ML发动机。原本西北航空厂有意将WD-60ML嫁接到轰6上,但经过几番试验后发现,这种大涵道比发动机根本无法塞进轰6的发动机舱。至于其他型号的民航客机,国外品牌对陈夏附属厂的信誉度持怀疑态度,拒绝装配。而国内80吨以上的大型民用客机又寥寥无几。
虽然陈夏的附属厂有这方面的计划,但还停留在图纸上。并非不想实施,而是配套的产业链尚不完善,附属厂即使想做也力不从心。
生产起飞重量超过80吨的大型飞机,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别的不说,单单是飞机的起落架,就不是一般工艺能应付的。必须采用万吨级的液压或水压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像揉面团一样的深度锻造。
然而,这样的重型设备十分稀缺,大多集中在造船、军工、核能等领域。这些领域分出的产能,对于大型飞机的生产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像两款飞机的起落架这样的关键部件,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起落架只是冰山一角。在大型飞机的制造过程中,国内还面临着诸多短板。比如陈夏的附属厂设计的单通道宽体客机,复合材料占比高达35%。其中,有两个机舱段和整个机翼都需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次性成型。
这个设想虽然美好,但现实却十分残酷。因为国内根本没有十米以上的大型热压罐,也没有能够实现多位喷涂编织碳纤维的大型激光喷涂设备。而日本和美国虽然拥有这样的设备,但他们既不愿意卖,也不愿意代工。理由很简单:你们陈夏的附属厂能保证半年的持续采购吗?如果不能,那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这就是航空界常说的“大型飞机天花板”。别看都是飞机,但能够踏入大型飞机领域,那才是真正的登堂入室。然而,能够跨越这道门槛的企业和国家却寥寥无几。不是他们不想,而是门槛太高,涉及的面太广,难以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