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四两拨千斤”的注资,启明芯的“技术天团”进驻(2/2)
接下来的日子,华耀光电的AoLEd研发中心,
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充满了技术碰撞与创新火花的“超级实验室”。
启明芯的专家们迅速融入到华耀光电的各个研发和生产环节。
在产线规划和设备选型上,秦明远和他的团队凭借其全球视野和对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深刻理解,
帮助华耀光电规避了许多传统产线可能存在的瓶颈和误区,
直接采用了更具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和设备配置。
在核心工艺攻关上,启明芯的AI算法工程师们,
开始将“伏羲”AI平台部署到华耀光电的实验产线上。
通过对海量的生产过程数据(温度、湿度、气压、材料配比、设备参数、薄膜厚度、像素缺陷等)进行实时采集、深度学习和智能分析,
“伏羲”AI开始像一位经验最丰富、也最不知疲倦的“超级工艺大师”,
精准地找出影响良品率的关键因素,并动态地优化调整蒸镀、光刻、蚀刻等核心工艺的参数。
仅仅几周时间,实验产线的关键指标就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在驱动Ic设计和tFt阵列优化上,启明芯的EdA支持工程师们,
则将“盘古”和“女娲”平台的定制化模块引入到华耀光电的设计流程中。
这些针对显示面板特性深度优化的EdA工具,
使得华耀光电的工程师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性能,
设计出驱动能力更强、功耗更低、开口率更高的驱动电路和tFt背板。
而林轩,这位“开天计划”的总设计师,也并没有完全袖手旁观。
在项目初期,当华耀光电在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上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时,
他们的首席材料科学家,一位从东瀛某大学高薪聘请的老教授,带领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案,都收效甚微,
整个项目几乎陷入停滞。
就在王东明为此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之际,
林轩在一次例行的项目进展视频会议上,听取了汇报后,
只是平静地问了几个关于材料分子结构和能级跃迁路径的技术细节。
然后,他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在主体发光材料中,引入一种微量的、具有特定能级结构的‘能量转移敏化剂’?”
“或许,可以通过F?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原理,来提高主体材料的激子利用效率和发光寿命?”
这个看似“随口一提”的建议,却如同醍醐灌顶般,瞬间点醒了那位东瀛老教授!
他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
“FREt!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方向!”
“这在某些荧光材料体系中是有应用的,但在oLEd有机小分子领域,似乎还很少有人系统性地尝试过!”
“林总,您……您真是天才!”
随后,华耀光电的材料团队立刻按照林轩指引的方向,调整了实验方案。
仅仅两周后,他们就成功地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都大幅提升的oLEd材料体系!
这个困扰了他们数月的核心技术瓶颈,竟然被林轩一句“不经意”的指点,迎刃而解!
类似这样的“神来之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又发生了数次。
无论是oLEd薄膜封装中防止水氧渗透的关键工艺,
还是大尺寸柔性基板的激光剥离技术,
亦或是解决像素色彩不均的补偿算法……
林轩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如同拥有“上帝视角”一般,
精准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案。
华耀光电的工程师们,从最初对这位年轻得过分的启明芯老板的些许怀疑,
逐渐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近乎盲目的崇拜和敬畏!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与一位真正的“技术先知”并肩作战!
在启明芯强大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三位一体”的强力赋能下,
华耀光电的AoLEd项目,如同装上了核动力引擎,
开始以一种令整个行业都为之侧目的速度,向前狂飙突进!
京城,那座承载着“东方屏”梦想的超级工厂,正在拔地而起。
实验室里,各项技术指标不断取得突破。
一个属于华夏自主高端显示面板的黎明,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而高丽半岛上那两家曾经不可一世的显示巨头,
也终于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东方邻居的、那股令人窒息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