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1/2)
燕
“啊?哦!原本是没有,但……拜了不就有了吗?”
最后那把弓被赏给了云和月,按照救驾有功的名义。
顺带给得还有加官进爵。
只不过回京不久尚书令大人便称病,闭门不出。
同僚有人递拜帖,不过尚书令大人不见客。
朝中有人提起江南,陛下便想起来了早几年有人上奏称江南匪患严重,至今仍未能解决。
陛下在早朝上发了火,打骂官员办事不力。但又怜悯当地百姓,故特指派御林军统领左通为将,抽调禁军前往江南镇压匪乱。
有人说,江南一带有地方驻军在,陛下以匪乱不除来日必危及京城为由驳回。
从京城通往江南的商船上,一个圆润可爱的小女孩在甲板上钓鱼,身边站着一个端庄秀丽的女子,远远看起来十分养眼。
其他人怎么想的云和月不知道,但她心里发毛。
她实在不明白了,是江南一带安全,还是那位想吓死她。
她和凌幼归不算熟悉,上辈子凌幼归登基后封她为尚书令尊她为帝师。
但她在尚书仆射那个位置上待了十几年,也统领了尚书省那么多年,所以自那以后尚书省由左右仆射互相牵制管理,尚书令被架空了。
凌幼归战场上待了十几年,她手里的筹码比她的父皇更多,她父皇当初需要考虑的她半点不需要顾虑。
那时候凌幼归每日都要“请”她到乘风殿坐两个时辰,旁人以为那是新君向帝师请教治国之道。
可能是时间过得久了,他们就忘了,她是时烟絮的学生是从小看着奏折长大的公主。
她其实不再需要老师,但她要给云翌留情面。
就像她和时烟絮不怕凌路尘一样,云翌也不怕凌幼归。那时候她被破格提拔为西北经略使,前往西北……凌幼归刚打下来不久的原狄国地区。
那丫头在西北待了将近十年,狄国彻底并入景朝,狄国百姓也成功被教化。
云翌回京后,她开始效仿时烟絮,称病不出。
朝堂的更替会随着帝王的更替而更替,她该退下来了。
她在这伤春悲秋还没有结束,便有鱼上钩了。
鱼并不大,凌幼归一个人便给拉上来了,鱼带起河里的水溅到了云和月手上。将她的思绪拉了回来。
一条黑不溜秋的东西。
“云大人,你知道这是什么鱼吗?”
幼年时的小姑娘就连声音都是软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就那么看着她。云翌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只不过那时候尚书省的事务几乎都需要她来决断,云翌是跟着姨舅长大的。
不自觉的语气也软了下来:“是乌鳢,医书上称它能滋补、消肿的功效……”
时烟絮一行人是跟着云家的商队往江南去的,商队的商头姓于,云起说这支商队是云疏组建的。
于飏在几年前见到他的时候还曾问过他记不记得自己,只是他连尧羁都忘了又怎么可能记得没见过几次的人。
于飏原先是江南人士,陌约将近三十年前,江南大旱,大旱之后便是蝗灾。
朝廷拨下去的赈灾粮被贪了,那时候死了很多人,树皮都被啃完了。人吃人都有发生,他们就往京城跑,人人都说京城最是繁华可纳天下人。
可他们却被拒之门外。
那一年云疏才五岁,父母常与她说她的大哥在南疆。
可南疆是哪?
那一日她坐着马车从南城门出城,见到的便是骨瘦淋漓的逃荒人。
那一日她回去的晚了,司空大人便亲自骑马出城去寻。
云疏想收留那些人,司空大人同意了只是问她该如何安排这些人。她想了一夜,最后说她要组建商队。
云家不缺金银,司空大人由着她。
那时候人真的很多,一共组建了三支,听命于云疏。那时候南疆最是太平,商队便带着京城的货物一路向南。
如今只剩下了一支,由于飏带着往江南去。
“小少爷对于江南的局势了解多少?”
时烟絮:“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江南,后来又在通州一段时间,那里的局势大抵都清楚。”
“那便好,清楚便好……”
于飏想找些话同他多说几句,但怕自己阅历不够入不了他的眼,又怕他不愿意同他说什么。
“于叔第一次跟着商队往南去,从京城带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于飏第一次跟着商队往南走的时候才十岁刚出头,由云府的一个管家带着。
“那时候带了两样东西,粮食和茶叶。我们是跟着两个管家往南的。只不过到了半道上其中一个管家带着一批人往江南卖粮食,而我们带着茶叶往南疆和蜀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