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辩论(下) 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微型……(2/2)
反二:我方已经说过,首先是利用平台规则的投诉机制,但是一般这种很难通过,这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辩解澄清,并且在抗争的过程中固定这些攻击的言论证据,用理性的话语进行反击。当达到一定可以自诉的条件时果断维权。这是您方的避开无法做到的公正。那您方又如何论证避开能够将伤害控制到最小化?
正三:互联网上恶意攻击他人的人都是无意识的那部分人,和这部分人对冲没有任何意义,我方已经给出了相关的数据证明这部分人是小众群体,他们毫无逻辑和意识,你今天发一张照片他说你去死,你表达对某件事物的喜爱他说你去死,你同意他的观点他还是说你去死,请问你要怎么抗争?和没有道德感的人谈论道德吗?还是说你要降低自己的素质去和他们辩论?
反三:当所有人都无视这种言论的时候网络霸凌不正就出现了吗?一味软弱地接受霸凌只会让他们的气焰越发地嚣张,因为取快递就被造谣的那位女士不就是例证吗?自诉怎么变成公诉的您方不知道吗?您方还是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您对恶评置之不理如何控制备被网暴者收到的伤害会最小化?
正三:自诉变公诉的案例不是个例吗?这样的造谣者这么多年出现过几次?您方不要把个案上升至全案,案例对冲也没有任何意义。再回答您方的问题,我方的避开并不是不做任何的举动,在平台规则机制的利用上我方是达成一致的,这种手段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也是我们选择避开可以使用的手段。我们一个普通人面对毫无理由的谩骂时要将自己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化只是避开,我们不是住在网络的网红明星也没有那么多的公关团队为我们服务,我们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在与对方胶着争辩的同时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粉发女孩的澄清阻止了这些恶意玩梗的人继续造谣吗?
反二:这种网暴程度已经不属于微型网暴的范畴了,您方应该论证的是为什么我避开一定会减少自己受到的伤害。
正二:那您方又如何论证抗争会带来更少的伤害呢?
反三:现在的网民群体复杂多样,更多的人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公时会将这种不满的情绪移情到互联网上,他们以德代法,知道自己不会承受什么后果所以惩一时口舌之快随意攻击他人,如果不理会他们的发言,只会让这部分人从此以后一旦产生负面情绪都一股脑儿地发泄在网络上,如果当出现这种征兆的时候我们就反驳,就抗争,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是存在他们看不见的世界的,即使不能扭转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也能变成一种警告呢?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遭受到攻击的普通人走出被攻击的心理阴影也能净化网络环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正一:对方辩友说得如此轻巧,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抗争真的能走出来吗?如果真的能走出来那个女孩为什么选择一条不归路?如果能走出来为什么那么多遭受到网暴的人选择去看心理医生?如果能走出来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谁又能弥补?
反三:心理阴影是不可避免的,我方从未否认,可是能将伤害降至最低只有自己主动走出这个阴影,那不就是让恶意得到惩罚吗?诚然有些言论我们无法让他们被法律惩罚,但是避开也绝对不是一种最佳的手段,我们不应该成为沉默螺旋下的一颗棋子。
主席:时间到,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发言,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反四:中国传媒大学研究院发布的《网络暴力现象治理报告》中提到:“普通人正在受到越来越突然,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显微,越来越猛烈的攻击。遭受攻击不是因为行为完全失范,而是因为经不起显微镜下的仔细观察。就算网络空间的记录经得起祖宗八代式地创问,但也可能因为及其细小的过错而承受质疑者道义车轮的无情碾压。”[11]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可是却也忽视了言论自由的义务与责任。
匿名性的特征让普通人可以躲在社交媒体的身后传播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敢发出的声音,在社会心理学中,匿名心理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12]。如果让这样一种失范的现象不断恶化,不仅会让整个网络生态遭遇猛烈的攻击,也会荼毒那些还没有建构完整价值观的青少年。菲斯汀格法则说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所组成的。这说明我们在面对暴力的不公时选择避开明显不是明智之举,因为一旦一开始选择退让,以后在面对相似的情况时站出来为自己抗争发声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抗争不是对骂,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在每一个普通人面对这样的攻击时,不论对方是因为愚蠢不自知还是因为恶意地发散自己的情绪,都应该将这种扩大化的暴力掐断在萌出的源头。不知者无罪不是避开抗争的借口,在权力体系被解构的互联网,一两句侮辱诽谤的言语不足以让法律制裁,这其中的空隙还不让道德进行批判和惩罚,那么整个网络的价值体系会在暴力的催使下逐渐坍塌。
每一个大型网暴的根源都是微型暴力,《乌合之众》中说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遍赞同。当出现第一个暴力的评论时,我们不去规避,那么当汇聚成更大的恶意时,我们更是无能为力。甚至当发展成更大的暴力时,我们的心理已经刻下了无法磨灭的伤害,破窗效应在网络世界里更是喧嚣盛行。粉发女孩的事件我们不想再次重演,也不愿意看到更多被大众审判的胖猫事件。
最后我用一个例子结尾,几年前锦城的一位医生在帮别人值班的过程中遭遇了误杀,在大家都不知道真相的时候,因为一个匿名网友的猜测说‘这肯定是个无良医生,不然为什么杀她?’在言论发出的第一时间,相关单位并没有及时辟谣所以导致了这位医生被拉出来网暴,甚至人肉了她的家人,说她的孩子能够上那么好的学校都是因为收受贿赂,一时之间谣言四起。可是真相是什么呢?是那位病人认错了人,误杀了值班医生。而在他知道真相后却不堪打击跳楼自杀,法律的审判还没来得及落下就失去了落下的权力。但是真相出来后在意真相的人并不多,反而会有人说医生受贿乱治病的现象本来就存在,我只是说的客观现象并没有点名道姓地指责。可是没有人考虑过那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他在遭遇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还要承受亲人死后还要被人谩骂的痛楚。而今天那个孩子站在了这里。
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的头顶,我知道反抗会让他落下,但是因为它落下了,所以不会再产生别的危险了。
在当年选择了避开的我如今会选择去抗争,谢谢。
主席:感谢反方四辩,最后有请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同样为3分30秒。
正四:据抖音安全中心统计,其平台每天产生8亿条评论,其中,被投诉、举报并最终处理的评论中,“谩骂,人身攻击”占比32.79%[13]。平台的投诉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在各平台进行清朗运动至今,曾经那些难听的话语似乎变得越来越谨慎了。比如原来我可能直接会说‘不好看,真丑’,现在我会说‘报刊,你反对就是你对’。或者我不再打‘你X死了’,而是说‘nsl’或是配上一两个阴阳怪气的表情包,在面对这些谐音梗式的攻击和平台也检测不出来的骂人言语时我们显得无能为力。
好像就只有两种道路可选,一种是降低自我的素质去攻击他,但是那不就变成了和对方一样的人了吗?当记者在各个社交平台寻找恶毒留言并向留言者发出上百条私信,试图与之建立联系时,90%以上的收信人没有任何回应[14]。说明这些恶意留评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说过什么,他们只是一时的情绪宣泄,当知道自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时候便会肆无忌惮,这种极化的群体面对你的攻击或者澄清时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你只会更生气,加重自己的内耗,不断的给他人贡献情绪的养分。
还有一种道路就是把他们当作非人类范畴,采取不理会的手段。什么是非人类范畴?我们讲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失去了道德感的群体会变得非常团结,他们会拥护自己潜意识承认的伦理规范,网络上泛道德化的现象变得非常极端,你认为的正确的道德真的正确吗?这就好像回到了原始世界,弱肉强食正确吗?或者农耕文明时说的男耕女织正确吗?难道不可以是女耕男织吗?所以究竟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量时我们怎么判断自己认为的一定是正确的呢?但是我们内心都有一杆秤来平衡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每个人的平衡规则不一样,你没办法扭转别人的思想,你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看到的听到的可能两极分化,毕竟都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猪之间的差距还大。所以面对价值观不同的人,只有这第二条路值得选择。
避开不是忍让,是我知道自己没错但我不屑于无意义地争辩,时间会证明很多的事情,我方承认微小的网暴会让我们遭受到很大的伤害,可是伤害是评论带来的,一条评论的伤害是1,那么十条就是10,互骂是永无止境的,会让原本1伤害值的评论变成100甚至成千上万。我们在每个血淋淋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受害人如果试图发声辩解,往往会招来更为汹涌的攻击。我们所谓的理性辩解会在这种个体激愤上升为群体激愤的时候成为对方无休止攻击的理由,因为你在挑战他们狭隘的认知。我们普通人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伤害的,精神摧垮人类远比病痛来得更猛烈更直接。我们坚信法律机制对于网暴的治理在不断地完善,各个公共社交平台应当肩负起的责任会促使这个网络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综上,我方认为作为每一个普通人的我们在面对网暴时应该避开。
主席:感谢双方四辩,本场比赛的比赛环节到此结束,请双方辩手退席。判,同时决定本场比赛最佳辩手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