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大换防(1/2)
第279章大换防
吐蕃使者这次来大唐,原本想探一探天竺棉的贸易。
当年李琮还在任安西大都护的时候,除了大力发展羊毛手工业之外,还应748的要求在西域适合的地方大量播种了棉花,逐渐培育了棉纺业的雏形,让棉花成为安西军兵冬季御寒的主要织物。
当然,后世最优质棉花的产地在此时还是一片丰茂的草场,畜牧业的入门难度要远远低于棉花种植业,所以安西都护府虽然安排军屯种植棉花,但那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御寒的需要,并不把棉花作为对外交易的主要商品。
这个缺口,被金城公主敏锐地捕捉到了。
她果断下手,说服尺带朱丹派大军翻越喜马拉雅山,攻入天竺。
彼时天竺地区还只是一些零散的土邦国,吐蕃军队虽然在面对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时候被压着打,但对付摩揭陀等南亚小国宛如摧枯拉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达恒河中游,并在恒河边竖立铁柱划定势力范围。
对天竺的大胜让吐蕃贵族们欣喜若狂,毕竟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南亚次大陆是连接海洋的关键区域,这里土地富饶,粮食资源丰富,正适合吐蕃的扩张需求。
于是吐蕃军乘胜追击,一路东扩至孟加拉地区,占领了恒河三角洲半壁江山。不过吐蕃国虽然占领了恒河三角洲,在孟加拉地区建立了军事据点,但却并没真正对本地土邦实施统治。而是在此设置了一位“德论”(军事总督),通过当地土邦间接征税。
吐蕃第一位孟加拉“德论”乃是金城公主的卫队兵马使,他在日后也成为孟加拉的实际控制者,掌握着公主府最大的财路,棉花贸易。
但孟加拉空有棉花,棉纺织业并不发达,本地人完全谈不上什么种植技巧,棉花收的好全靠三角洲农业的富饶,所以从土邦收回来的大量棉花,想要真正变成金钱,那还要通过与大唐的贸易。
吐蕃特使来的目的之一就是谈贸易,确切的说是希望大唐开放对吐蕃棉花的采购,并允许吐蕃商人在大唐自由贩卖棉花。
这之前是不被允许的,规矩是748在安西都护府的时候定下的,当时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地刚刚兴起的羊毛工业。
毕竟羊毛产业把碛西诸国牢牢串联在同一条利益链上,就冲着这源源不断的金钱,突骑施和后突厥也不好太闹事。
可如果换成了棉纺业,源头材料棉花目前只有大唐和吐蕃种植,而且吐蕃的南洋地区产量还十分可观,很容易变成吐蕃一家独大的局面。
让别人掌握贸易体系的主动权,这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所以李琮从始至终就没开这个口子。
现在安西大都护换成了李亨,金城公主就想再来碰碰运气,说不定这次李隆基就能同意呢。
反正大唐也是需要棉花的嘛!论保暖性棉花不比羊毛差,何况她还是实打实的皇室血脉,与其让那群草原蛮子吃的沟满壕平,不如给她,好歹没便宜了外人。
于是足球比赛过后,吐蕃来使恭敬地向李隆基转达了金城公主的请求。
李隆基可不傻,他儿子能想到的事儿他怎么可能想不到,脑子一转就明白了金城公主的企图。
他心里暗暗叹气,心说也不怪金城有了私心,她一个年轻小娘子被迫远嫁吐蕃,想活得好也是人之常情,为自己多谋划些算不得什么。
可偏偏,棉花这个路子暂时是不能开的,要开也得等安西都护府在碛西把棉田推广出去,不能让吐蕃捏住大唐的衣领子。
滋养吐蕃,那就是在滋养大唐的卧榻之敌,吐蕃要真是在棉花贸易中吃到了甜头,那便更不会停下扩张的脚步,再加上吐蕃棉挤占突厥羊毛,早晚西域要再起战端。
他想了想,没直接回答吐蕃使者的问题,反倒笑着说起了南洋都护府的咖啡和巧克力。
不但说,他还让内侍端了几盘上来给吐蕃使者品尝,并大加称赞着米洲食物的神奇效力,声称喝下一杯便能将精神百倍,一整夜都不知疲倦。
吐蕃使者信了,他请求大唐的皇帝恩赐此物让他带回去献给公主,李隆基十分爽快地答应了,给吐蕃使者批了整整一车,还召御膳房的人详细告知其食用的方法。
这也算是他给金城公主的替代补偿吧,一种可以恢复精力的药水,只要运用得当,金城一样能够获利良多。
军将足球赛过后,京城风头最劲的年轻军将非高仙芝莫属。
原因无他,高仙芝太好看了。
以前穿着甲胄带着银盔看不清面容,现在一换上踢球的常服,高仙芝的美貌在一众军将中尤其鲜明。特别是在海里古缺席,在他周围都是安禄山、史思明、封常清等胖瘦高矮不平均的颜值衬托下,清秀白皙的高仙芝越发显得芝兰玉树,恍若谪仙,投手投足都透着美感。
就,真没办法,对比太明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