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管吃管住还管娃(1/2)
第281章管吃管住还管娃
湾州城的不同不是748的标新立异,属实是根据现实情况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在来到南洋群岛的流民中,很多都是拖家带口而来。男丁可以在岛上的种植园找到工做,但女眷目前想在城里寻个活计并不容易。毕竟湾州城本身还是个大工地状态,虽然不能说是百废待兴,但城里衣食住行更多的还是以州府的计划为主,商业更多走的是大宗海贸的路子,像刺绣、纺织、浆洗这样的附加服务,在湾州城几乎没什么需求。
但有一说一,目前湾州大唐本土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托米洲作物的福,现在很多大唐平民也知道海那边也有土地,交趾往东过海是南洋,朝廷在南洋建立了都护府,还有座城郊湾州,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但湾州气候炎热,比广州还热,种下去的稻子一年能收三次,而且朝廷在那边还建了大型的田庄,有部分还要进陛下的私库,这不就等于是皇庄在招工吗?!
给皇帝种地意味着什么?那也算是吃公饭的人,身份和给村头的地主当佃户绝对不一样。后来又有去过的人说,那边的田庄只要认真干活绝对不拖欠工钱,还管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啊,多奢侈的事儿!自家以前有田的时候都做不到一日三餐,皇帝的庄子待遇果然不一样,再不用担心吃不饱或者被冻死了!
哦,你说这都是谁传回来的?是我小舅子的大舅哥的姐夫的二婶亲耳听到的!说这话的可是湾州刺史府出来的差爷!
这官府说话还是有准头的,何况湾州的刺史老爷官声十分不错,听说现在村里用的曲辕犁就是他做县令的时候献给朝廷的,能改农犁那肯定是会种地的,不会像有些老爷那样瞎差事人,这活儿能干。
于是不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农人便携家带口上了前往南洋的大船。
船当然是湾州刺史府租的,兆鹏程在沿海各州府都安排了差役四处宣讲,专挑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多的地方挖墙脚,跟人宣扬去南洋谋生的好处。
偏偏湾州的田庄都是官营,兆鹏程打着为朝廷招工的旗号肆无忌惮,本地衙门就算生气也不能撵他。眼见着一群又一群失地的百姓上了前往湾州的海船,县令们也只能捏着鼻子强颜欢笑,背地里咬牙骂兆鹏程不做人。
——史称“南洋移民潮”。
某种程度上说,南洋移民潮对朝廷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它缓和了大唐各地因土地兼并而滋生的矛盾。
开元年间的大唐是农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土地。但大唐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一旦“承平日久”,地方豪强和富裕的农民便会开始收集土地,而土地一旦商品化,进入大土地私有制便很难阻止。豪强阶层强占、侵吞、兼并他人的土地是常有的事。土地挤压出的剩余人口无以为生,成为流民,或成为不计入官册的隐户,最终滋生引发暴乱的火种。
现在这部分流民有了新选择,去南洋湾州城做工。地方豪强积累的农业资本也有了新的出口,可以向工商业溢出,仿照着南洋都护府司农寺的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的工坊。
当然,身为既得利益者的世家豪强们并不急于改变,但失去土地的流民却不一样,有新的土地和财富可以流动,哪怕要背井离乡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留在本地就只能给地主老爷做佃农,甚至做隐户,哪有给皇帝的农庄干活来的体面安心啊!据说那边吃饭管饱的!
于是有胆子大的动了心思,拖家带口上了湾州官府的海船,一路的心情如南海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
好容易到了湾州码头,还没下船众人就都看傻了。
原本以为是茅草屋遍地的荒田野地,结果入眼所见竟然是一整座方方正正的大城!别的不说,就连他们老家也看不到这么气派的城墙哩,里面那些隐约可见的白泥房子据说都是军屯的驻地,这可太气派了!
一时之间,在本土不怎么受待见的军屯都成了香饽饽。
不过羡慕归羡慕,上岛谋生的平民们暂时还是只能自己动手搭窝棚。好在岛上有很多竹林,这对动手能力强的流民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何况他们也听说岛上的作坊可能会提供食宿。比如之前司农寺开办的肥料作坊,虽然要去另外一座岛挖矿,但管吃管住不说,每天还能领到一块糖补充体力。还有岛上的火工作坊,听说只招女工还不限年龄。要是家里的老娘媳妇和闺女都能被选中,一家子妇孺暂时也算有了落脚之地,家里的男人可以安心去矿场干活了。
是以就数按缇娜这个火工作坊的招工棚子最热闹,从一大早开始就排起了长队,大姑娘小媳妇都有,听说年龄不限只看手艺,许多年纪大的老婆子站在其中排队。
封常清都看傻了,他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连老婆子都招的作坊!而且听那丫头的意思这还不是织布的织坊,是造火折子的地方?造火折子为啥非得用女人啊?!
不过这其中的缘由按缇娜就不可能给他细讲了,毕竟她现在非常忙,等着登记招工的队伍都快站到码头外了,再不干活天黑前都休息不上。
她朝着海里古摆了摆手,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各位婶子大娘姐妹,欢迎大家来湾州火工坊做工。”
按缇娜手举着一个树叶卷成的喇叭,站在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对着
“咱们这工坊和别处不一样,要勾兑药粉,必须要胆大心细记性好。所以初试后会安排大家学习试工,试工后还有考核,不合格的人不能进,这点得提前和婶子大娘姐妹们说清楚。”
“考核合格,我们工坊提供食宿,并按照工作量发给工钱,每月可回家休沐两次。”
话说到这里,队里便有人发问了。
“那你们都要啥样的,年纪大的收不收?”
“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