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第25章 探索归来

第25章 探索归来(1/2)

目录

永乐六年春意渐浓,新威海滩涂上的喧嚣从未停歇,只是那股子最初的慌乱渐渐沉淀,化作了更有条理的忙碌。海面上终于有了盼头,两个多月前派出的向西探险的船队,率先出现在了天际线上。几艘饱经风浪的船只,帆布上带着明显的补丁和盐渍,缓缓靠向简陋的栈桥。

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留守的人们纷纷涌上前,伸长了脖子张望。船上的水手们一个个胡子拉碴,眼窝深陷,皮肤被海风和烈日折磨得像是陈年的腊肉,黑红黑红的,但踏上坚实土地的那一刻,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咧开嘴,露出一口被咸涩海水和粗劣食物糟蹋得不怎么样的牙齿,眼里却闪着光。他们小心翼翼地捧下几卷用兽皮和新出炉、糙得剌手的芦苇纸绘制的海岸线图,那模样,比捧着金元宝还郑重。七天后,北上的船队也带着一身疲惫与海腥味,驶入了港湾。

待两支船队的人员灌了几口淡水,囫囵吞下些热食,稍稍缓过劲来,朱高煦便将各船船长、几个主要管事以及随船的几位勉强能执笔记录、认得几个字的读书人,都召集到了那顶四面漏风、但已是新威海权力象征的议事帐篷。帐篷里顿时塞得满满当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由汗臭、海腥、湿木头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船舱气味混合而成的复杂味道。

朱高煦站在帐篷中央,面前铺开着那几张凝聚了无数汗水、风险乃至几条人命的地图。图上的线条歪歪扭扭,岛屿画得像面饼,海岸线更是随心所欲,比例?那是什么东西?但帐内无人发笑,所有人都明白这几张破烂玩意儿的分量。

“诸位都辛苦了。”朱高煦开口,声音平静,却让帐篷内瞬间安静下来,“带回来的东西,我都看过了。画得……嗯,很有想象力。”他指着图纸,嘴角似乎向上弯了一下,“不过,大致的地形地貌还是清楚的,足够我们迈出下一步。”

他的手指点在了西向船队绘制的那张图纸上,那里描绘着一个明显是巨大河流冲积形成的入海口三角洲,几条粗大的墨线代表着交错的水道。“这里,”他加重了语气,敲了敲那片区域,“这河口的气势,怕是不输咱们大明的长江黄河。水是命脉,如此大河,必是深入内陆的通途。我意在此处,建立一个据点,就叫‘上海’。”

“上海?”有人下意识地低声重复了一遍,似乎想要点解释。

“对,上海。”朱高煦确认道,并未解释名字的由来,只是目光扫过众人,“与新威海同级,设正副县令,立议事堂。先期,拨移民两千人过去。”这个决定干脆利落,不容置疑。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面向大海、开拓未来的期许,至于更深层的含义,只有他自己清楚。帐篷里,人们的心思已经活络开来,一个不输新威海的新据点,一条通往内陆的大河,这意味着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

接着,朱高煦的手指移到北上船队那张更加潦草的地图上,重重地点在了一处海岸线的突出部,那里隐约画着几条代表河流的细线汇入一个不算太开阔、但似乎有岛屿遮蔽的海湾,大致是后世查尔斯顿的位置。“此处,港湾入口虽不算顶好,但胜在有屏障,沿岸地势起伏,利于构筑炮台防守。水手们回报说附近林木茂密,看样子土地也不会太贫瘠。”他略作沉吟,帐内几个明显带着吴侬软语口音的船员和匠人竖起了耳朵,眼神里带着期盼。“就叫‘新杭州’吧。”

这名字一出,那几个江南来的汉子脸上顿时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色,有人甚至下意识地用家乡话低呼了一声,随即又赶紧捂住嘴,但那亮晶晶的眼神,仿佛瞬间看到了钱塘江的潮水和西子湖畔的垂柳,连带着看那张粗糙地图上代表“新杭州”的墨点都顺眼了许多。离家万里,能有个寄托乡愁的地名,也是莫大的慰藉。

朱高煦没给他们太多回味的时间,手指继续坚定地北移,越过一片标注着“大片水域,疑为内海”的区域,最终停在一个被巨大半岛环抱、形似螃蟹钳子的海湾深处。那里,一条粗壮的墨线蜿蜒注入,代表着一条不小的河流。“这里!”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手指几乎要戳破那张可怜的兽皮,“北上船队回报,此湾深邃广阔,风浪难侵,乃天赐良港!且有大河直通内陆,腹地定然不小。更妙的是,此地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看位置,大致位于我们已探明海岸线的中段,扼南北咽喉,利于将来统辖全局。”

他环视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指尖下的那个点上,连呼吸都放轻了。帐篷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外面海风吹动帆布的猎猎声。

“此地,将作为我们新明未来的根本之地,定名‘新京’!”

“新京!”

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砸在每个人的心头。帐篷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猛地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抽气声和嗡嗡的议论。定都!这可不是建个据点、开片荒地那么简单!这意味着他们这群漂泊万里、前途未卜的人,终于要有真正的根了!不再是无根浮萍,而是要在这片蛮荒大陆上,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王朝都城!

一时间,人心浮动。有人瞪大了眼睛,张着嘴,似乎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有人眼神闪烁,飞快地盘算着这“新京”二字背后蕴含的无尽机遇——靠近权力中心,土地、商机……那将是何等的景象!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船匠,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工具袋,仿佛已经在想象未来在新京城里修建宫殿楼阁的场面。先前那位担心摊子铺太大的老成船长,此刻也忘了之前的顾虑,只是怔怔地看着地图上那个点,嘴唇翕动,似乎在估量这“新京”的港口究竟能容纳多少艘大海船。

周管事反应最快,他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问:“王爷,这……这新京,规模怕是不小,所需人手、物料……”

“规模自然不小!”朱高煦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但饭要一口口吃。先期派精干人手过去,勘察地形,选定核心区域,伐木筑垒,建好码头。根基打牢了,再逐步扩建。告诉弟兄们,将来在新京,只要肯出力,人人都有机会挣下一份家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