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第85章 宪法与国旗

第85章 宪法与国旗(1/2)

目录

会议结束,朱高煦迈步回到自己的书房。

他开始勾勒《大秦宪法》草案。

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典,这是他为这个新生文明勾勒的骨架,是他试图超越时代局限,为华夏寻觅另一条道路的野心。

脑海中,无数的念头翻涌。

前世那些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那些国家兴衰的案例,此刻如同潮水般涌现。

他努力筛选着,将那些适用于当下,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理念,一点点地剥离出来。

“国体,政体,民权,君权……”

他低声自语,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要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法治精神,与这片新大陆的独特土壤,与华夏固有的文化传承,巧妙地结合起来。

“权力必须被关进笼子,但这个笼子,也必须适应猛兽的体型。”

他深知,在这个开拓时代,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必须的,但这个集权,又不能重蹈历代王朝覆辙,最终走向僵化与崩溃。

宪章的序言,他反复斟酌。

既要阐明立国之大义,又要为后续的条文定下基调。

其后,便是国家权力的划分。

皇帝、内阁、议会、法院四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明确,皇帝必须有实权,且应当可以解散议会和内阁,重新选举或任命,防止在特殊情况下议会争吵不办正事。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更是重中之重。

纳税,服役,这是义务。

人身自由,财产安全,言论之权,这是权利。

这份草案,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烛火摇曳,窗外已泛起鱼肚白。

朱高煦放下炭笔,长长舒了一口气。

初稿,总算是完成了。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博弈,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起草宪法告一段落后,他的思绪转向了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国旗。

一个国家,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人心,昭示其精神。

他铺开另一张画纸,取过彩墨。

之前在新币背面使用的双头鹰图案,再次浮现在他的笔下。

这双头鹰,一头望向东方大陆的故土,一头则凝视着西方未知的海洋与世界,象征着大秦承接华夏之余绪,亦有开拓寰宇之雄心。

鹰的胸前,他特意留出了一块圆形的空白。

略一沉吟,他蘸取朱砂与金粉,细细描绘出大明的“日月星三辰”图案。

这是源头,是传承,是他朱高煦身份的印记,也是新文明对母体文明的致敬与宣告。

双头鹰头顶的王冠,他没有采用欧罗巴常见的样式。

而是精心绘制了大明皇帝的翼善冠。

这顶冠冕,在此刻,不仅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华夏正统”在这片新大陆的延续。

随后,他的笔锋向下。

在双头鹰的下方,他画出两条矫健的金色巨龙。

龙尾在鹰爪之下巧妙交叉,龙身则呈守护之姿,环抱着双头鹰,昂首向斜上方腾飞。

龙,华夏图腾;鹰,罗马代表。

龙与鹰,皆为金色,夺目辉煌。

至于旗帜的底色,他选择了最为炽烈、也最具冲击力的红色。

红色,是火焰,是血液,是新生,是革命,也是华夏文化中象征喜庆与力量的颜色。

画毕,朱高煦将画作举起,对着窗外透入的晨曦细细端详。

金色的双头鹰与龙纹在红底的映衬下,显得威严而灵动。

日月星辰居于核心,翼善冠加冕其上。

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

这面旗帜,融合了他对过去的尊重,对现在的掌控,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霸气!这才是朕的大秦应该有的旗帜!”

他满意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画稿收起。

………

十日时光,转瞬即逝。

新京议事堂内,气氛比之上次国号之议时,更加凝重几分。

朱高煦高坐主位,面色沉静。

堂下,心腹重臣、饱学鸿儒、以及新大陆的小商小贩代表,皆已到齐。

上次关于“法治”的讨论,已经在他们心中掀起了巨浪。

今日,便是这巨浪显露真容的时刻。

“诸位,”朱高煦开门见山,“上次议及宪章,孤已草拟初稿,今日便是请诸君共同参详,查漏补缺。”

一名内侍官上前,将一份份用纸誊写,墨迹未干的《大秦宪法草案》分发给众人。

议事堂内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众人凝神细读,神情各异。

有的人眉头紧锁,有的人若有所思,也有的人眼中不时闪过惊异之色。

朱高煦并未催促,他给予了众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这份颠覆性的文件。

良久,一位老成持重的儒臣率先起身,手持草案,声音带着几分郑重。

“殿下,草案之中,关于议事会之任期,定为五年一届,届满重新选举。臣以为,此举是否过于频繁?”

“议员熟悉政务,需有长久历练。五年一期,恐人才青黄不接,政令难以持续。且频繁选举,亦耗费民力,易生动荡。”

这位儒臣的观点,代表了部分传统官员的看法。

他们对于这种“五年一换”的制度,本能地感到不安。

朱高煦微微颔首:“卿之顾虑,不无道理。”

“然,议事会乃民意之所聚。设定任期,一则可使议员常怀惕厉之心,不敢懈怠;二则可使更多贤才俊杰有机会参与国事,不至埋没。”

“至于政令持续,宪章已有规定,重大国策需有延续性,非一届议员可轻易推翻。且五年之期,足以让有能者展现其才干。”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更何况,权力若无制衡,久必生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亦是至理。”

这番解释,让部分人开始重新思考。

紧接着,便是草案中最引人瞩目,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条款之一。

一位主管财政的官员出列,他的面色有些复杂。

“殿下,草案中言及‘公民之合法收入,神圣不可侵犯’,此乃安定民心之善政。然,其后又补充,‘若国家有重大事项或公共利益需求,可依法征用公民财产,并事后给予适当补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