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船队归航(1/2)
永乐九年夏,大秦帝国在新大陆的各项国策,正有条不紊地推行。
天京卫港口外,海天一线处,终于探出了几点模糊的暗影。
暗影由远及近,渐渐清晰,化作高耸的桅杆,鼓胀的风帆。
先是一支船队,船影绰绰。紧随其后,又是一支!
时隔两年多,这两支承载着无数期盼的船队,终于一前一后,驶回了新京的怀抱。
船身之上,风霜满面,那是大洋波涛赠予的刻印。与离去时相比,队伍中赫然多了几十艘大小不一的随行船只,显然满载而归。
“船队!是船队回来了!”
这消息似生了双翼,从码头呼啸着扑向市集,由市集钻入街头,转眼间便汇成一股人潮的喧嚣,涌向了监国太子朱高煦的府邸。
朱高煦彼时正对着一张新京城区规划图凝神,闻听亲卫急报,手中笔在图纸上划出一道短促的痕迹。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果决:
“备马!传内阁辅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立刻随孤前往天京卫!”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一支数十骑的队伍便自新京城门呼啸而出,马蹄卷起烟尘,直奔天京卫港口。
队伍最前方,一面旗帜在北美大陆的阳光下狂舞,色彩浓烈,图案慑人。
正是大秦帝国新制国旗——双头鹰日月龙旗!
此刻,旗舰的甲板上,船长孙旭东正猴急地扒着船舷,伸长了脖子往岸上张望。
他一眼就锁定了那面在风中摆动的奇特旗帜。
“嚯!俺的个亲娘乖乖!岸上那是个啥玩意儿的旗号?花里胡哨的,跟咱们那会儿挂的龙旗可不是一个路数!不过……嘿,你别说,瞅着还真他娘的带劲儿!”
孙旭东那大嗓门,即便隔着海风,也清晰可闻。他抬手使劲挠了挠自己的头发,一脸的懵圈与好奇。
另一艘旗舰的船长黄一峰,却没有孙旭东那般咋呼。
黄一峰只是微微眯起眼睛,一言不发地端详着那面旗帜。
双头鹰,日月,还有那熟悉的龙纹……每一个图案都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黄一峰心头一动,暗忖:这两年多光景,殿下在这片新大陆上,怕是真个捅破了天,干下了不得的大事。
他们此行,不仅带回了堆积如山的航海日志,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万里之外的大明故土,辗转引来了数千名翘首以盼的移民。
沉重的船身在水手的号子声中,缓缓靠向码头。粗壮的缆绳带着呼啸,被抛上岸桩。跳板“哐当”一声,稳稳搭在了船舷与码头之间。
港口官员早已在岸边肃立,见两位船长现身,立刻躬身迎上。
黄一峰与孙旭东二人,并肩疾步走下跳板。
脚刚踏上坚实的土地,一个带着笑意的洪亮声音便扑面而来:
“一峰,旭东,可算把你们给盼回来了!这一路,风里来浪里去,辛苦了!”
朱高煦早已等候在码头最前沿,此刻排开众人,大步迎上,脸上是掩不住的热切与喜悦。
他伸出有力的双手,分别在黄一峰和孙旭东的肩膀上重重一拍。
“你们,都是我大秦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这称呼,让两人都是一怔。
“殿下!”
黄一峰和孙旭东反应过来,连忙躬身,便依着旧日礼节跪拜。
“免礼!起身!”
他目光炯炯地打量着二人被海风吹得黝黑粗糙的面庞,随即抬手指了指身后那面在风中如战鼓般擂动的旗帜,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昂:
“你们且看仔细了!此乃我大秦国之旌纛——双头鹰日月龙旗!”
“这两年多的时间,我在此地重新拟订了一个新的国号,建立了新的政府,乃至新的法律!”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声若洪钟:
“我等,承华夏之正朔,应天命之召唤,于此北美大陆,另立新朝!国号——大秦!”
“孤,朱高煦,蒙上天垂怜,百官拥戴,暂领大秦监国太子之位,仍奉我父皇为大秦开国太祖高皇帝!”
“大秦?!”
孙旭东眼珠子差点从眼眶里弹出来,下巴颏直接掉在了地上,半天合不拢。
“监国太子?!”
黄一峰也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殿下可能会自立为王,甚至更进一步,却万万没想到,竟是直接开国建制,还成了“监国太子”!
这……这何止是翻天覆地!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骇然与迷茫。
朱高煦将两人的神情尽收眼底,朗声一笑,驱散了码头上的凝重:
“此事千头万绪,非一言能尽。走,先随孤返回新京,咱们关起门来,孤再与你们细细分说。有的是时间,让你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年多发生的所有事情。”
........
一行人返回新京的临时议政厅。
这里依旧简朴。
待众人落座,茶水奉上。
朱高煦先对黄一峰发问。
“一峰,你先说说此行的成果。
黄一峰躬身领命。
从随身携带的防水皮囊中,取出一卷厚厚的航海日志,以及数张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纸质地图。
“启禀殿下,臣此行基本依照殿下所规划之新航线,横渡大洋。”
“途中,于大洋之中,发现一处群岛,共有九座大小岛屿,皆为火山岩构成。”
他摊开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
“此图便是臣组织人手测绘的群岛总图及主岛详图。”
“主岛之上,淡水充沛,更有一处天然深水良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朱高煦接过地图,手指在图上缓缓划过,细细审视。
群岛的地理位置,火山岩的特征,天然深水港。
他心头一动,这不就是后世的亚速尔群岛。
原时空线上葡萄牙还需要十几年才能发现这组群岛,现在这个岛上应该没有欧洲人的活动。
朱高煦的语气透出赞赏。
“好。一峰,你做得很好。”
“此群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乃是我大秦横跨大洋的天然跳板。”
“你发现此岛,功不可没。”
黄一峰接着又让人抬出两个沉甸甸的木箱,将木箱放置于厅前。
“殿下,臣抵达应天府后,面陈圣上。”
“陛下龙颜大悦,对殿下在海外开疆拓土,献上烟草奇物,大加赞赏。”
“特命臣带回两套完整的《永乐大典》副本,赐予殿下。”
“其中多有农事、工技、军事等重要典籍,陛下言,或可对殿下在海外经营有所裨益。”
“《永乐大典》。”
朱高煦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强抑的激动。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那些熟悉的函套映入。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这些典籍,对于百废待兴的大秦,尤其是农事、工技、军略方面,不啻千金。
“父皇圣明。”
朱高煦轻声感慨,随后将注意力投向孙旭东。
“旭东,你那边情况如何。”
孙旭东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猛地一拍大腿。
“殿下。您是不知道啊。”
“瀛角城那边,全是人。乌泱泱一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