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第96章 专业性学校

第96章 专业性学校(1/2)

目录

朱高煦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的新京城。图书馆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皇家印书局的工匠们正夜以继日地赶制着《永乐大典》的样卷,以及他钦点的几部农学、工学要籍。知识的种子即将播撒,但仅仅让人有书可读,还远远不够。

“新大陆的智慧,不能只靠一两部书,几座藏书楼。”朱高煦自语,声音低沉。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播与掌握,依然被少数精英阶层所垄断。而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崭新的帝国,一个需要无数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支撑的帝国。

“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他转过身,回到御案前,摊开了一张早已腹稿良久的规划图。上面赫然是新大陆教育体系的初步构想——以专业性高等学院开始建立,基础的教育还是先沿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直接动这些基层教育,动作太大,不合适。

大明的教育体系,有期利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培养出的大多是皓首穷经、于实务一窍不通的腐儒。在这片亟待开发的新大陆,他需要的是农学家、工程师、航海家、医生、数学家,而不仅仅是会做文章的秀才。这写专业技术人才才是新大陆技术进步的基石。

“乡试,初步的考核,不应该再是科举的一部分了。”朱高煦拿起朱笔,在“乡试”二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随即引出一条线,指向了“专业学院入学考核”。

他的设想是,将传统的乡试,转变为各大专业性学校的统一招生考试,考试内容还是传统儒学,也加一点简单的算学,改动不算太大。学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擅长,报考不同的学院。成绩优异者,方可入学深造。

而真正的“科举”,将被改造为“官员选拔考试”。每年,根据帝国基层官吏的实际需求,从各个专业性学校的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考试内容,既保留四书五经作为文化根基的考核,更要加入对应专业的技能测试。基层做起,优胜劣汰,方能选拔出真正能为帝国效力的栋梁之才。

首批计划建立的专业性学校,他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农业学院、手工业学院、航海学院、医学院、算学院,以及,保留一席之地的儒学院。

数日后,内阁议事。

当朱高煦将这份堪称石破天惊的大秦教育体系建立方案抛出时,整个议事厅内,一时间落针可闻。

内阁首辅林永康捧着那份纲要,手指微微有些颤抖。他跟随朱高煦多年,深知这位殿下行事素来不拘一格,却也没想到,这次的动作会如此之大,几乎是要将延续千年的教育与选官制度,改动如此之大。

“殿下,”一位须发花白,主管礼部事务的老臣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将乡试……改为各学院的招生之考?这……这岂非动摇国本之举?自古以来,乡试便是为国选才的初阶,如今竟降格为一入学凭证,读书人寒窗苦读,所为何来?”

另一位以经学传家的翰林院学士亦出列附和:“陛下,四书五经乃圣贤之道,立国之基。若将那些农耕水利、营造舟船之‘术’,与圣人之‘道’并列考核,甚至凌驾其上,岂非重术轻道,败坏学风,长此以往,人心何向?”

这些保守派儒臣的激烈反应,早在朱高煦的意料之中。他们的担忧,无非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不可乱。

“动摇国本?”朱高煦冷笑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何为国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兴盛,方为国本!若国本仅仅是几本经书,几场八股,那这国本,不要也罢!”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新大陆广袤的土地:“我大秦立国于新大陆,百废待兴,新大陆众多资源已经土地需要开发。没有足够的粮食,如何养活日益增长的移民?没有精良的武器,如何抵御未来可能的入侵?没有通畅的航路,如何与旧大陆贸易,获取我们急需的资源?这些,难道是靠吟诗作对就能解决的吗?”

“陛下,”林永康适时开口,语气较为平和,“臣等并非全然反对设立专业学府。只是,儒学院的地位,是否应当更为突出?毕竟,治国安邦,仍需通晓经义、明晰事理之才。”这代表了折中派的意见,试图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儒学院自然要办,而且要办好。”朱高煦颔首,“但其他学院,同样重要!农业学院,培养能指导万民耕作、改良稻种、提升产量的农技官员;手工业学院,培养能设计制造精巧器械、改进工艺的能工巧匠;航海学院,培养能驾驶巨舰、远涉重洋的航海人才;医学院,培养能救死扶伤、防治疫病的良医;算学院,培养能精密计算、经理财政的专才。这些人,难道就不是帝国需要的人才吗?”

“每个学院除了对应的专业性课程外,儒学也是必修之一,只不过不会有儒学院学习那么深刻。”

“至于官员选拔,”朱高煦话锋一转,直指核心,“基层官吏,必须先经过专业学习,再通过统一考试方可入职。孤要的是能办实事、解决问题的官员,而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纸上谈兵的空谈之辈!若说‘工匠掌权’,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工匠。若一个工匠,能为帝国设计出威力更大的火炮,能让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朕为何不能用他?”

财政部尚书此刻面露难色,他最为关心的还是钱袋子的问题:“陛下,兴建如此众多的专业学院,其耗费巨大。加之《永乐大典》的刊印与各地图书馆的建设,已然是不小的开支。师资方面,尤其是医学、航海等专精之学,教习从何而来,亦是大难题。若数项并举,财政压力,恐难以为继。”

“钱,孤来想办法。”朱高煦一挥手,不容置喙,“百工之技,关乎国运兴衰,儒法不可独尊!农民耕种,工匠劳作,他们为大秦创造财富,他们的子弟,为何不能有专门学习技艺、提升自身的地方?”

“朕意已决!”朱高煦目光扫过众臣,“命工部、并新设立一个教育部通力协作,半年之内,必须将首批六大学院的校舍建成!农业学院与手工业学院,优先保障其建设与师资!所需经费,财政部全力支持!若有懈怠,孤唯他是问!”

监国太子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整个内阁鸦雀无声。保守派儒臣们面如死灰,他们知道,在这位强势的开国太子面前,任何祖宗旧制都可能被无情碾碎。而林永康等务实派,则在短暂的震惊后,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看似疯狂的计划,落到实处。

这道关于教育改革的诏令,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新京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