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撷取百家和三民问题(1/2)
皇帝要用秦制!
这让刘宗周等人,尽皆感到心惊。
虽然不想亡天下,但是对秦制的恐惧,却是刻在了骨子里。
刘宗周当即说道:
“陛下,秦虽强盛一时,终究二世而亡。”
“不可用法家啊!”
陈继儒、陈仁锡等人,同样也是反对。
认为秦皇、汉武虽强,做法却不可取。
秦朝二世而亡就不说了,汉武若没有霍光、汉宣为他收拾烂摊子,说不定也会亡国。
朱由检听着这些人的劝谏,笑着向他们解释道:
“朕用周制分封,仿周礼重制礼乐,安会完全采用秦制?”
“只是用一些有益的地方,帮助大明重返天朝。”
“昔日汉承秦制,拥有四百年天下。”
“秦制并非完全是错的,只是要有所取舍而已!”
说着,他看着仍有些不服的群臣,继续道:
“中古帝制时代,是秦始皇开创的。”
“‘皇帝’这两个字,也是秦始皇定下的。”
“完全不用秦制,你们说可行吗?”
刘宗周等人哑然,知道在这点上说不过皇帝。
所谓中古帝制的历史分期,就是当今皇帝定下的,秦始皇也因此进入帝王庙。
想推翻这个结论,就要推翻这套理论。
以他们在历史方面的造诣,实在做不到这一点。
中古、帝制、铁器时代的划分,已经越来越成为众人公认。
整个中古和之后的时代,都受秦制影响,根本就不可能撇开。
刘宗周只能说道:
“秦制或有可取之处,但是法家绝不可用。”
“陛下纵然求治心切,也不可求于刑名之术。”
极力反对用刑名治国,重申《致君尧舜疏》的观点。
朱由检知道历史上法家用刑名治国的残酷、也见识过后世完全用法律的缺点,很是诚恳地道:
“重制礼乐,以礼为本。”
“钱先生曾说‘礼为法之本,法为礼之用’,朕深感同意。”
“法律是为了惩戒不守礼的人,只有用礼无法约束时,才用法律惩治。”
“对守礼守法的人,要让他们安居乐业。”
“对于不守礼法的人,则不能让他们危害其他人。”
“先生主持重制礼乐,务必将其体现在礼法内。”
刘宗周闻言很是欣喜,知道皇帝虽然看重法律,却更加看重礼。
这也是他和皇帝的契合点,是两人一直能合作的原因。
所以在这一番解释后,他算是被说服了,答应皇帝在重制礼乐时借鉴秦制。
钱谦益就更高兴了,因为皇帝刚才引用他的话说服刘宗周,这让他感觉自己和刘宗周获得了同等地位。
再想到和皇帝前些日子的交流,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
“韩非、李斯之法家,本就源自儒家荀子。”
“他们能把儒家的学问用于法家,儒家自然能反过来撷取法家学问。”
“臣这些日子苦思冥想,创作实证法学一篇。”
“以实事求是之证据,吸纳法家治国之学问。”
这是他被皇帝提点后就苦思冥想、和周家椿等人交流后领悟的:
把法家的部份学问纳入实学,写出《实证法学》一篇。
朱由检听到后极为欢喜,追问道:
“《实证法学》写得如何?”
“现在创作完成没有?”
钱谦益见到皇帝如此高兴,虽然心中对这篇刚开头的文章有些赧然,面上却自信满满道:
“臣得大理院周副掌院等人相助,已经正在撰写。”
“待到将来完成,定然有助断案。”
朱由检听他的话就知道这篇文章多半还没影,但他仍是夸赞道:
“周卿在审判阉党上立下大功,对二阶层四要件颇有理解。”
“钱先生和他一起撰写《实证法学》,可谓相得益彰。”
“朕期待二位的大作,为重制礼乐增光添彩。”
把钱谦益的作为,提高到有益重制礼乐的高度,鼓励他把这篇文章写下去。
同时,朱由检对钱谦益用实学吸纳法家颇是赞赏,又提点道:
“不止法家,医家、史家等百家学问,何尝不能以实证容纳入实学?”
“实学的宗旨是经世致用,要用事实指导实践。”
“实证医学、实证史学等学问,同样也是实学。”
鼓励钱谦益把这条道路走下去,用实学的实证主义,撷取百家学问。
钱谦益受此启示,只感觉一条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就在自己眼前:
学问不如刘宗周精深算什么,百家有那么多学问,难道还不够自己撷取?
只要能用实证把百家纳入实学,实学一定会成为天下间最主流的学问。
他喜得简直不止说什么是好了,连连向皇帝道谢。
欲图用广博的百家学问,抗衡刘宗周深化的心学。
陈继儒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已经明白了钱谦益为何写出《生产论》——
这分明是皇帝手把手的教导,指点钱谦益写出来!
钱谦益说明面上是学问大家,其实却只是皇帝的喇叭而已。
真正在学术上推陈出新的不是钱谦益,而是当今皇帝。
如果他早点投靠皇帝,说不定也能有钱谦益的地位。
这让他心里极为艳羡,暗恨以前的自己太矜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