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34章 会试制度改革

第834章 会试制度改革(1/2)

目录

二月六日,常朝。

群臣廷推成基命为协办大学士。

朱由检下旨任命后,又命杨景辰和成基命,主持今年会试。

按照大学士主持会试的惯例,这个决定,显然是把成基命当做大学士对待。

除了不预机务、不参加阁议外,协办大学士的职权,与正式大学士相差无几。

这让其他大学士候选人看到后,心中非常兴奋。

钱象坤、钱谦益、钱龙锡、钱士升、周延儒等人,都把目光瞄准了协办大学士——

这个职位不耽误担任九卿,权力还比普通的九卿更大些。

如果运用得好,甚至能胜过普通的大学士。

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能一力主办。

而且按大学士出自翰林院的惯例,礼部的官员以后多半有人能兼任协办大学士。

他们这次没争过成基命,但是下次廷推,未尝没有机会。

尤其是如今的内阁之中,有几个人已经老了。一旦这些人生病或亡故,就可能增加协办大学士。

这些有志下一届内阁大学士的臣子,纷纷开始把目光瞄准协办大学士,争取在入阁前担任。

朝廷新一轮政争,已经正在酝酿中。各位大臣和他们背后的势力,都在开始准备。

朱由检对此恍若未见,向群臣道:

“去年南京乡试,以诸科魁首定解元,颇受举子认可。”

“今科会试,朕打算用同样的方法定会元,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风声,早就已经传出。

群臣有的认同,有的不以为然。

一些臣子认为皇帝多事,对皇帝乱改旧制颇是皱眉。

但是那些反对改制臣子的下场,却又让他们不敢直言——

眼下的大明,重制礼乐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凡是抵制这一点的,无论多受人看重都得外放出去。

黄道周就是其中典型,他是袁可立的弟子,据说还很受皇帝欣赏。但是因为对重制礼乐提出了异议,被皇帝毫不犹豫地丢到了江南。

这些不想被外放贬谪的臣子,对皇帝推行新政再不满,也只能憋着心里。

刚刚被任命为主考官、一心辅佐皇帝建功立业的杨景辰,更是附和皇帝道:

“以往会元选拔,经常被人诟病。”

“改为从魁首中选拔,举子定然心喜。”

同考官成基命则说道:

“会元从魁首中选,确实更能服众。”

“但是会试以往分房阅卷,会魁不止五人。”

“从这么多的魁首评选会元,事情殊非容易。”

这已经涉及到更具体的事情了,按照大明的科举制度,除了主考官外,还有各房考官作为同考官。

以崇祯元年的会试为例,有易经六房、诗经六房、尚书四房、春秋两房、礼记两房。一共二十房、二十名阅卷的房考官。

每一房都会按南北中55:35:10的比例,录取二十人,一共取用四百人。

跨房录取不是没有,却是非常罕见,而且容易引起物议。万历四十年以后,已被明确禁止。

所以考生能不能登科,房考官的批阅很重要。取用他们的房考官,堪称他们的大恩人。

一些举人登科后就会拜“房师”,结成师生关系。

朱由检对这些是很反感的,他不喜欢文官相互勾连。

尤其是房考官多是从翰林院选拔,他们年富力强、又是大学士候选人,很容易在弟子的帮衬下结成小团体,影响到将来的朝局。

故而这次考试,朱由检打算改变阅卷法,降低房考官的地位,不让他们有决定权。

他向成基命道:

“分房阅卷经常受到诟病,有值得商议之处。”

“上一科的会试,最终的取用名单,是混合副榜后重新评定的。”

“这次朕不想这么麻烦,就由各房捡出录取名额的两倍的试卷。再由至少三位考官批阅,定下正榜和副榜的名单和次序。”

“有两位以上考官认可的,可以列入正榜。名额多了或少了,由主考官、副主考官决断。”

“最后再由主考官确定各经魁首,作为会试会魁。”

“如此诸房合一,避免遗漏人才。”

这番话语一出,杨景辰和成基命顿时想起了一件事:

上次会试就是在阅卷上出了岔子,让皇帝很是不满。

虽然为了朝堂稳定皇帝没公开发落,但是主持会试的施凤来、张瑞图,如今却都不怎么受待见。

他们主持会试,可不能重蹈覆辙。

想着皇帝定的新办法很利于主考官,杨景辰当即说道:

“陛下此法甚好,可以防止有人才遗漏。”

“各个房考官一起批阅,定然能选出更好的人才。”

成基命则有些犹豫,说道:

“这样重复阅卷,消耗的时间就多了。”

“是不是应多加些房考官,一同参与阅卷。”

“尤其是春秋、礼记,如今只有两房。”

朱由检听他们都不反对,当即便点头道:

“阅卷的考官确实可以增加些。”

“除了各房的考官外,五经再各加一二位额外考官,只参与二次批阅。”

“争取让各经的阅卷考官总数达到三人以上,以便二次阅卷时把名单和次序定下来。”

“房考官的人选,优先选择在朝廷任职、有翰林院经历的官员,但是不要求如今必须在翰林院。”

把翰林出身的官员,全部纳入房考官候选。

这下朝堂上那些如今不在翰林院任职的臣子,同样也兴奋了。

他们希望能获得机会,成为一房考官。

就算诸房合一、二次阅卷后房考官地位会降低,却同样是他们和新科进士拉关系的好机会。

会试考官改革,就这样定了下来。

不过还有人存在疑虑,刑部尚书王永光道:

“陛下命考官二次阅卷甚好。”

“但是单以五经定会魁,对擅长策论的举子,却是有些不公。”

“臣以为当三场并重,不使进士科沦为明经。”

这是认同皇帝的改革,却又对会魁的选拔提出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