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孙策(1/2)
建安五年四月,丹徒山的晨雾尚未散尽,孙策握紧手中雕花角弓,乌骓马四蹄扬起细碎的石子。
林间忽有白影闪动,他瞳孔微缩,箭矢离弦的刹那,三支淬毒暗箭破空而来。
剧痛撕裂右颊的瞬间,往昔岁月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飞旋,将他的思绪拽回那个烽烟四起的乱世。
在熹平四年的江南梅雨季,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细密的雨丝如银线般不断洒落。
六岁的孙策身着一袭青色长衫,蹲在青石阶前,专注地用竹枝在泥地上反复勾勒着城池的轮廓。
他的小手紧紧握着竹枝,小心翼翼地描绘着每一条城墙、每一座城楼,仿佛这座城池就在他眼前真实存在一般。
雨滴不时滴落在他的头顶和肩膀上,但他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就在这时,父亲孙坚披着湿漉漉的蓑衣,缓缓走进了庭院。
他的步伐有些沉重,似乎走了很远的路。
当他看到蹲在青石阶前的幼子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孙坚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孙策认真地摆弄着瓦片,将它们排成雁行阵。
孙策的童声虽然还带着些许稚气,但却十分认真地讲解着:“此处设伏,此处断后,敌军必败!”
孙坚心头震动,他没有想到年仅六岁的儿子竟然对兵法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
他解下腰间的青铜剑,轻轻地搁在儿子的掌心,微笑着说:“策儿,这天下迟早要交到你们这辈手中。”
孙策抬起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望着父亲,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期待的光芒。
他紧紧握住青铜剑,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仿佛这把剑就是他未来征战天下的象征。
时光荏苒,庭院的梧桐叶黄了又绿,转眼间,孙策已经十二岁了。
此时的孙坚已官至下邳丞,家中时常有宾客来访,谈论兵法之事。
每当父亲与宾客们高谈阔论时,少年孙策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托腮倾听。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待众人散去后,他便会缠着父亲追问:“若敌军据险而守,粮草充足,当如何破之?”
孙坚看着儿子如此好学,心中十分欣慰。
他笑着抚了抚孙策的后背,耐心地解释道:“昔韩信背水一战,看似凶险,实则算准赵军骄纵轻敌。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这番话如同一颗星火,在孙策的心中燃起了燎原之志。
他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兵法,研究历史上的着名战役,不断思考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这些策略。
初平元年,洛阳城头烽火连天。
十七岁的孙策守在吴郡老宅,将前线战报反复研读。
当父亲孙坚大破董卓军的捷报传来时,他在祠堂前燃香告慰先祖,烛火映得少年眉眼生辉:"父亲果然名不虚传!"
然而转瞬之间,噩耗随秋风而至——孙坚追击黄祖时,在岘山遭遇伏击,中箭身亡。
灵堂白幡低垂,孙策跪在蒲团上,指尖死死抠进掌心。
他接过孙坚的旧部印信,对着牌位重重叩首:"父亲放心,我定要让孙氏之名威震天下!"
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当他向袁术讨要父亲旧部时,这位野心勃勃的军阀只是漫不经心地摆弄着玉珏:"伯符啊,你若能拿下庐州,我便还你一千兵马。"
兴平二年的长江浪急风高,孙策站在船头,望着对岸的曲阿城握紧剑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