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宅地法(1/2)
建国大典的喧嚣尚未远去,新京城中那股开天辟地的热潮依旧在每个人的心头激荡。
朱高煦却早已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头扎进了更为繁琐的建章立制之中。
宪法,仅仅是搭起了帝国的骨架。
选举法、刑法、民法、户籍法……无数的律法条文,需要他一笔一划去勾勒,去填充,去完善。
书房内,灯火彻夜不熄。
他每日伏案,宵衣旰食。
窗外的日升月落,在他眼中不过是案卷上光影的变幻。
这一日,他刚刚梳理完一部《大秦选举法》的草案初稿,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伸手揉了揉胀痛的眉心。
目光不经意间投向窗外,新京城的万家灯火已渐次亮起,勾勒出这座新生都城稚嫩而充满活力的轮廓。
“人,还是太少了。”
朱高煦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新大陆沃野千里,土地广袤无垠。
然而,与这片辽阔的土地相比,汉家子民的数量,依旧显得那么的捉襟见肘。
没有足够的人口,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如何才能让这片沉睡的土地迅速焕发生机?
“鼓励生育……”
这四个字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
对于世世代代以农为本的华夏子民而言,土地,永远是那根植于血脉深处、最具吸引力的根本。
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只要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激励,汉家百姓自然愿意多生多养,在这片新的家园开枝散叶。
他的思绪,瞬间穿透了时空的迷雾,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遥远的世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过浓墨重彩印记的制度,在他脑中飞速闪过。
一个名词,倏然间变得无比清晰——宅地法!
“对!就是它!”
朱高煦一拳砸在面前的案几上,发出一声闷响,眼中精光暴涨。
他要借鉴那成功的经验,在这片新大陆上推行类似的法案。
这,定能极大促进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
他当即抓过一张雪白的纸张,迅速铺开,提笔蘸满了浓墨,开始勾勒《大秦宅地法》的纲要。
前世,他键盘在手,指点江山,对于如何通过政策刺激人口增长与区域发展,早已烂熟于心。
此刻,那些沉淀的经验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在他胸中交织、碰撞,最终都化为了笔下清晰而有力的条文。
他凝神沉思,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个大胆而周密的设想被迅速记录下来:
其一,凡我大秦帝国户籍在册之子民,无论男女,于年满十六周岁之当年,皆可向官府申领二百五十亩帝国治下之无主土地。
此权利仅限于十六周岁当年行使,逾期未申领者,视为自动放弃。
若将来帝国疆域之内,已无多余无主土地可供分配,则此条款自然终止。
其二,获赠土地者,需在所领土地之上连续耕种或居住满五年。
五年期满,只需向官府缴纳十钱银币作为象征性的手续费用,便可正式获得此二百五十亩土地之永久所有权,官府将颁发地契以为凭证。
其三,土地乃国家之根本,亦是子民安身立命之所系。
若有获赠土地之人,胆敢行悖逆国家、勾结外敌之举,一经查实,其名下通过此法案所获得之全部土地,帝国将依法悉数收回,绝不姑息。
其四,此《宅地法》自议事会表决通过,并由监国太子颁行之日起正式生效,暂定有效期为一百年。
百年之后,再根据帝国具体情况,决定此法案是作废,抑或是延长其效力。
写下这四条核心纲领,朱高煦反复审视,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
这已然周全。
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土地分配法令,更是一项着眼于帝国未来的百年大计。
他要用这项法案,为大秦帝国未来的扩张与强盛,打下最为坚实的人口与农业基础。
将土地的分配,与新生成年人口的身份牢牢绑定,这才是鼓励生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二百五十亩土地!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汉家百姓而言,这都是一笔足以彻底改变家族命运的巨大财富。
他几乎已经能够清晰地预见到,此法一旦公之于众,必将在整个大秦帝国的土地上,掀起何等惊人的波澜!
......
数日后,新京议事会。
新立的帝国最高议事会内,气氛确实与往日不同,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紧绷。
二十名从各处赶来的代表,连同朱高煦钦点的几位内阁大臣,人手一份墨迹未干的《大秦宅地法草案》。
朱高煦稳坐主位,声音不高却极具分量:“诸位,今日就议这个《宅地法》。此法牵动国本民生,都说说看法,畅所欲言。”
他话音刚落,底下便是一阵纸张翻阅声,伴着压低了的议论,显然这草案内容着实惊人。
一个头发花白、身板硬朗的老者率先站了出来,一身儒袍洗得发白。
他是新郑州选上来的代表,在当地汉人中颇有威望,此刻却是眉头一皱。
“殿下!”老儒生站起身,手里的草案捏得死紧,声音都有些发颤:“草案第一条,‘无论男女,皆可获赠土地’,此条……老朽以为不妥!”
他深吸一口气,显然情绪激动:“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天理人伦,是祖宗传下的规矩!要是女子也能分田产,那岂不是乱了纲常,动摇了家庭的根基?这和我华夏千年的传统大相径庭,请殿下三思啊!”
这话头一起,堂内好几位儒生出身的代表立刻点头称是。
他们本就在新京宪法讨论时,对商人地位的陡然拔高腹诽不已,现在这“女子分地”,更是直接戳中了他们最敏感的那根弦。
紧接着,一个新杭州来的商人代表也离席起身。
这人略有些发福,衣着很是体面,是新大陆商人群体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一向以精明会算著称。
“殿下,各位同僚!”他先是四下拱了拱手,脸上却是一片愁云惨雾:“草案里说要大规模赠地,这用心是好的,能鼓励大家伙儿开荒。可是,咱们这些开工坊、跑买卖的,本来就缺人手啊!要是人人都跑去种那二百五十亩地,谁还来做工?谁还来当伙计?长此以往,这百工技艺怕是要荒废,买卖也做不起来了。这么一来,岂不是挖了我大秦工商的根子?”
这商人的话,也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事。
大秦的家底,离不开这些工坊商号,没有铁匠打的犁头,拿什么开荒?劳力都跑去种地,手工业和贸易怎么办?
一时间,议事堂里赞成的,反对的,争论不休。
倒是那些平民出身,尤其是代表农人利益的代表们,一个个喜不自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