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科举改制(1/2)
海平面上依旧平静,可那即将抵达的一万多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大秦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新大陆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可底下的官吏还有缺少。
官员!他需要足够多的官员去管理、去执行、去将他的意志贯彻到每一个新建立的定居点!
专业学府的筹建敲锣打鼓,热火朝天,可那都是未来的事。第一批学生毕业,黄花菜都凉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能再等了。”
朱高煦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案上堆积的政务报告他一份都看不进去。
再不做点什么,等那上万移民的船队一靠岸,整个脆弱的行政体系立刻就会被冲垮,到时候遍地都是问题。
他猛地站定,眼中再无半分犹豫。
大秦帝国,必须立刻举行第一次官员选拔!
只是这标准,得好好掂量掂量。
眼下能立刻拉出来用的人才库,只有一个——那些跟着他从大明过来的,有秀才、举人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这帮人或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至少识文断字,脑子里对官场那套流程有点概念,能勉强充当帝国的第一批经过考试上岸的官吏。
数日后,内阁议事厅。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空气中的那股肃杀之气。
朱高煦坐在御座上,开门见山:“诸位,大秦初立,马上又有一万多新移民要到。官吏员额已经捉襟见肘,再不加人,政务就要停摆。我决定,立刻举行大秦首次官员选拔,解燃眉之急。”
他环视阶下众臣。
“这次考核,只面向过去在大明考取过功名的人,秀才、举人都可以报名。这是为了保证他们起码的学识。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
“考核的内容,除了经义,必须加上实务、算术和策论!”
话音刚落,底下顿时嗡的一声。
礼部尚书第一个站了出来,脸色涨红:“殿下!科举取士,乃是国之大典!当然要以圣贤经义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绳,如此才能选拔出明事理、知大义的栋梁之才。若是……”
“行了。”朱高煦抬手,直接打断了他。
“尚书的话,我明白。四书五经当然要考,这是我华夏子孙的文化根基,不能丢。”
他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锋利。
“但是!光会背几句经义,对我大秦眼下的困局,有什么用?我需要的是能吏!是能给我开疆拓土、安民兴业的实干家!不是只会坐而论道、满口之乎者也的腐儒!”
声音在议事厅里回响,带着一股不容辩驳的压力。
“所以,这次考核,除了四书五经,策论与算术,必考!”
“策论?”一个翰林院出身的官员皱紧了眉头,“殿下,策论题目最是难定,万一出题不慎,恐怕会引得士子们妄议国政……”
“妄议?”朱高煦发出一声冷哼,“我就是要他们议!新大陆这片地,到处都是新问题,要是连个对策都想不出来,我要这种官员做什么?摆着看吗?”
“至于算术,更是重中之重!”他的声音越发严厉,“田亩怎么规划?物资怎么调配?军饷怎么发放?哪一样离得开算账?一个连账本都算不明白的官,怎么给百姓理财,怎么替国家分忧?让他去管钱,是嫌国库的银子太多了吗!”
民政部尚书立刻上前一步,躬身禀报:“启禀殿下,臣部已经统计过了,新京及周边的垦殖点、港口、工坊,急需各级吏员。其中,屯田所那边,新移民一来就要大规模开荒,至少缺十名屯田吏。”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港口船务,随着到一峰岛和瀛角城的航线打通,来往船只越来越多,起码需要五个懂船务调度的官。还有,皇家印书局和各大官办工坊,管技术、核算物料的,也缺五个人以上。”
户部尚书跟着开口,声音沉稳:“殿下,以大秦目前的财政和官署规模,此次选官,总数不宜超过三十人。既能解了急,又不至于加重财政负担,还能避免人浮于事。”
朱高煦点了点头,这正合他意。他最烦的就是养一堆闲人。
“三十人。”他一锤定音,“就这个数。此次考核,我亲自出题。”
内阁诸臣心里咯噔一下。
监国太子亲自出题,这分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些还想说什么祖宗旧制的官员,此刻都把话咽了回去。谁都清楚,这位殿下决定的事,谁也别想让他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