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元士和院士(1/2)
“你们要请陈继儒担任文思学堂山长。”
“他能胜任这个职位吗?”
看着文思院和文思学堂的奏疏,朱由检疑惑道。
作为九大学堂的投资者,他对学堂山长的任命,是有决定权的。
但他实在没有想到,文思学堂竟然要请陈继儒做山长,陈继儒还答应了。
这和他对文思学堂的规划可不符,他成立文思学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工程师。
陈继儒明显不是工程师,也从未听说他培养过这样的人。
如果不是顾忌前些日子刚任命他执掌公民委员会,朱由检会当即否决这个提议。
正想着如何换个人选,吕祥道:
“陈眉公在朝野名声甚大,有他担任山长,文思学堂就不会受其他学堂排挤。”
“他担任山长的消息传出后,已经有很多名士,愿意去文思学堂任教。”
“执掌科学院的徐学士,也愿意和文思院共办学堂。”
这个消息,大出朱由检的意料。
让他进一步认识到,陈继儒的影响力。
此人的能力现在看不出多少,但是却着实能影响一大批人。
这也是朱由检任用陈继儒、把他留在京城的原因——
这个人能欺骗人,有些人也愿意受他骗。
与其放任其在野点评时政,不如纳入新的礼乐秩序。
但他如果敢不自量力影响朱由检的谋画,那就要好好教训。
想着科学院共办学堂的提议,朱由检道:
“你们文思院在外廷,匠官又一直受文官排挤,的确是有些不容易。”
“和科学院共办学堂也好,更方便内廷支持。”
“学堂的名字也要改一下,改称科技学堂。”
挥毫写下四个大字,确定这个学堂的宗旨。
又叮嘱道:
“科技学堂,主要教的是科学和技术。”
“科学何来?请科学院的研究员教导。”
“技术何来?需要文思院的工程师传授。”
“学堂要以学习和发展科技为宗旨,不要顾忌外界诋毁。”
“朕可以承诺,只要科技学堂的学生,拿到技术职称,都可以去科学院、文思院或内廷企业任职。”
包揽了这些学生的就业,让他们不必以科举为目标。
如果有什么发明创造,更是可以授勋授爵。
吕祥就是走这条路升上去的,还被特赐元士,成为工部和装备部的实权官员之一。
但是他的观念却受时人影响,认为匠官非正途,真正想当官还要走科举。
所以他才邀请陈继儒任山长,想要让匠官子弟融入士林。
此时听到皇帝的话,才明白皇帝创办文思学堂的目的不是这个——
皇帝要培养的,就是能做工的实用人才。
有些后悔的他,急忙就补救道:
“承蒙陛下厚爱,臣会和学堂的先生商议,保留文思学院。”
“以后文思院的工程师,会定期去文思学院授课。”
朱由检点了点头,赞许道:
“这个办法不错,文思学院确实该设。”
“以后这个学院,仍旧由文思院监管,优先招收文思院子弟。”
“另外再建百工学院,请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授课,专门培养技术人才,面向外界培训。”
“这可是你们文思院的后备人才所在,不能再轻易让出去。”
吕祥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才认识到自己请陈继儒做山长,险些把文思院的未来让了出去。
如果以后没有人再愿意做匠官,他们文思院迟早会没落。
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守着皇帝专设的文思学院和百工学院,培养愿意做匠官的人。
连设两个学院后,朱由检继续道:
“文思学院和百工学院都是技术类学院,科技学堂还要有科学类学院。”
“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所以要有数算学院。”
“这也是以前文思学堂的优势,你们去年不是考了两个明算科举人?”
吕祥连连点头,心中庆幸不已。
这两个明算科举人,称得上文思学堂的遮羞布。
否则乡试挂零,估计九大学堂的位子都不稳。
这也是他急着请陈继儒的原因,希望多招些擅长科举的人。
想着那些被陈继儒吸引来的名士,吕祥即便知道皇帝不想让科技学堂变成文人的地盘,仍旧道:
“科学是科举之学,是否要设个科举学院。”
“新加入的先生,正好去科举学院做教师。”
这个名字,听得朱由检险些失笑,觉得实在是太赤裸裸了。
他在琢磨之后,说道:
“进士科主要考四书五经,还有一些策论。”
“可以设经史学院针对进士科、明经科、明书科。”
“再设礼法学院针对明法科,同时专学工业类法律。”
如此经史学院、礼法学院、数算学院结合,针对三大科举门类。科技学堂的学子,有更多的考取进士机会。
吕祥听到后长舒口气,觉得总算能对文思院的匠官交代了。以后他们的子弟,也能在这些学院学习,以后成为士人。
不过朱由检对科技学堂的期待显然不止这些,想着和陈继儒有关的名士,他又嘱咐吕祥道:
“和陈继儒交好的徐霞客,是一位地理大家。”
“工部采矿、探矿,少不了用到地理。”
“科技学堂可设立地理学院,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工部虞衡司、都水司,还有户部地政司、参谋部职方司,应该都需要地理人才。”
又加了一个学院编制,增强科技学堂。
他希望科技学堂的工科氛围更强一些,而非转变为文科学堂。
吕祥连连应是,不敢有丝毫异议。
他知道自己请陈继儒任山长欠了考虑,皇帝在收拾这个烂摊子。
好在结果是好的,以后文思院的子弟,能有更多出路。
——
朱由检目送他离开,又召见在内阁值班的徐光启。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知道张溥要推广科学,并且以“百家补儒”为宗旨,吸收包括西学在内的学问。
这让他心里又惊又喜,还有一些犹豫:
他的西学固然是要补儒,却还有有一定的独立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