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再战日本(五)(1/2)
董平是在姬路城背靠的姬山东北拦住三条公教的万余残存大军的,他只带了两千余汉军骑兵,兵力对比一比四,优势在我!
这个时代的日本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也有,但主要骑乘的是本土从唐朝时引入培养的倭马,数量少,质量还不如大理国从西夏引入培养的滇马。
前宋时,日本也通过与高丽王国、大宋的贸易,获取了些战马,但随着金国女真人崛起、梁山崛起后,马匹贸易也被中断了。
等到王伦称帝建国后,与日本的贸易,铁器、战马被严格限制,书籍类只有佛经、儒家经典和诗词文章允许售卖,其余兵书、农书、工书、医书等,但有商人敢私下里卖到日本,一经发现便是抄家流放。
因此日本与中原的交流,就此被中原朝廷单方面限制了。
三条公教临战逃跑,有些小藩主后知后觉,发现自已被抛弃后,有人也学着出城投降,并将消息上报给了刘锜,刘锜立刻通报董平,董平也毫不犹豫地领兵追了上来。
于是三条公教所领的残军,就在姬山东北的山路附近被汉骑拦住,看到对面身材低矮、甲胄怪异的日本士兵,董平轻蔑一笑,挥舞着双枪大吼:“随老子杀贼去也!”
梁山头领出身的将领们很喜欢带头冲锋,或者说这是前宋军队武将们的传统,在朝廷和文官们百余年的打压之下,前宋的军队氛围,便把武将视为敢冲杀的猛夫,却忽视了武将本该具有的指挥职责。
这也是史文恭比其他头领们更快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因为史文恭能够克制自已冲杀在前的欲望,将自已当成了指挥官而非先锋官。
卢俊义对这一点领悟得就太晚了,直到朝廷攻打大理国之前,他才意识到这一点。
至于董平,他还是没有摆正自已的身份,逢战总想着冲锋厮杀在前,于是便只能局限为猛将而非统帅。
不过这并不影响王伦对他的信任,一支军队之中也是需要敢打敢冲的猛将的,毕竟猛将易得、一帅难求,统帅的综合素质要求太高,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
董平敢这么冲,是因为汉军都督府士兵训练严格、战术配合一以贯之,在兵部的训练法典之下,战术的普适性很强;其次汉军制度,凡战时将官冲锋在前者,士兵必须跟着冲锋,若是上级战死而士兵全身退回,是要受军法追究的,最严厉就是斩刑,并追索回战利缴获分配。
董平带头冲锋,身后的两千余汉骑皆大呼着跟随冲杀而来,朝廷这一次抽调了两万余精锐都督府兵,其中骑兵大约三分之一,跟随董平冲锋的主要是来自上谷府的骑兵,上谷都督府兵属于边军,可以说是朝廷最精锐的骑兵了。
猝不及防的三条公教,就被董平这种遭遇后立即发起的猪突冲锋打了个措手不及。
董平着重甲,跨宝马,战马也披挂了马甲,部下有六百骑皆是具装骑兵。当初汉军灭金国,收缴女真铁浮屠之后,金国与辽国的战马具装,主要分配给了大定、上谷、燕山三都督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